結構性超聲波 (20 週)

什麼是胎兒結構性超聲波?

進行胎兒結構性超聲波,旨在詳細檢查胎兒是否有結構異常。大部份胎兒均屬正常,得出一個正常的超聲波報告能令父母更為安心。倘若胎兒出現結構異常,醫生能夠及早在出生前作出準確診斷,對懷孕處理是非常重要的。父母、產科醫生及兒科醫生能夠對胎兒缺陷先作了解,有助為胎兒出生後的跟進工作作最充足的準備。若胎兒有嚴重缺陷,父母或可選擇終止懷孕。

結構性超聲波與一般產前檢查的超聲波有甚麼分別?

一般產前超聲波會檢查胎兒心跳、大小、胎位、羊水量及胎盤位置。結構性超聲波除作以上各項檢查外,更會仔細檢查胎兒結構及內臟器官;一般會檢查的器官包括頭骨、腦、眼腔、唇、脊骨、心臟、肺、橫隔膜、胃、腎、膀胱、肚子、臍帶、四肢及性器官。

結構性超聲波最適合在何時進行?

結構性超聲波一般在十八至廿二孕週進行,期間胎兒的結構及內臟器官較為清晰,容易檢查。當然,若有需要,也可在十八孕週前作結構性超聲波檢查。由於超聲波儀器愈來愈先進,很多異常結構都可以在十一至十四週時成功診斷出來;但若太早進行檢查,某些器官(如心臟)會可能因胎兒太小而未能看得清楚。在懷孕後期如足月期間(三十七孕週後),胎兒發育完整的骨頭可能會遮擋內臟器官,亦令檢查胎兒結構較為困難﹔再者,即使在廿四孕週後發現胎兒有缺陷,香港法例亦不容許終止懷孕。

結構性超聲波有什麼限制?

結構性超聲波會礙於許多因素,未能診斷出所有胎兒的結構異常。這些因素包括器官異常的嚴重程度及性質、胎兒位置是否理想、孕婦腹部脂肪層的厚度或有否動過手術、超聲波儀器的質素、負責進行超聲波的人員是否有足夠的訓練及經驗等等。

三維 (3D) 及四維 (4D) 超聲波對檢查胎兒結構如何重要?

對例行結構性超聲波而言,二維(2D)超聲波已經足夠。三維(3D)及四維(4D) 超聲波可說是錦上添花,有助加強孕婦及家人與小生命之間的連繫﹔大部份孕婦都樂於觀看胎兒3D/4D圖像。倘若經2D超聲波診斷出或懷疑胎兒結構異常,3D或4D技術有助釐清及確定2D超聲波之診斷,有助孕婦及家人了解異常結構的情況。

結構性超聲波對胎兒是否安全?

產前超聲波早於六零年代用作診斷用途。大量有關出生前接受過超聲波檢查之兒童研究指出,現時未有任何証據顯示產前超聲波會對胎兒構成不良影響。

Share this post :

Share on facebook
Share on whats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