乙型肝炎是一種由過濾性病毒所引起的肝臟感染發炎,繼而破壞肝臟細胞並損害肝功能。
急性乙型肝炎是指短暫性的肝臟發炎。病徵包括喪失食慾、身體虚弱、作嘔、疲勞、全身疼痛、眼白和皮膚變黃(黃疸病)和茶色小便,偶爾也有嚴重肝炎個案引致昏迷及死亡。這些病徵在感染後六星期至六個月才會出現,也有受感染的人士是沒有病徵的。大部份受感染的人士,特別是成年人,不靠治療也能消除病毒而終身免疫。如果患者未能清除病毒,便成為乙型肝炎帶菌者或稱慢性乙型肝炎病患者。約5%成年受感染人士會變成終生帶菌者,而嬰兒受感染後則有90%的機會成為帶菌者。
慢性乙型肝炎是指終生都帶有病毒並因此而長期患有肝臟發炎。根據統計,香港約有8%的人口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。即使沒有病徵,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也可將病毒傳染給別人。約20%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會在10至20年後發展成為肝硬化患者,而當中10%更會進展成為肝癌病人。
乙型肝炎是透過血液或體液(例如精液或陰道分泌物)傳播的。所以,病毒可經以下途徑傳染,包括性接觸、輸血、針刺或共同使用受污染的針嘴進行注射、針灸、紋身或穿耳。乙型肝炎帶菌的母親也可於分娩時把病毒傳給初生嬰兒。
目前尚未有針對急性乙型肝炎的特別治療,患者只需服用止痛藥以舒緩病徵。部份患者可能需要住院。
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定期監察肝臟,建議由腸胃肝臟專科醫生跟進及評估,然後因應情況的嚴重性而決定是否需要治療。現時有藥物可抑制病毒的生長以防止其對肝臟造成破壞。
避免直接接觸乙型肝炎患者或帶菌者的血液或體液,這包括避免性濫交和正確地使用避孕套。如果工作上有需要與病者接觸,則應嚴格遵守預防措施。
乙型肝炎帶菌的母親在分娩後,其所生的嬰兒須於出生後儘快接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,以防止病毒在分娩期間經母親傳給嬰兒;此外,嬰兒亦須接種標準劑量的乙型肝炎疫苗。
接種疫苗是最有效地預防乙型肝炎的方法。約95%的人士在六個月內完成三次注射後能產生長期的免疫力。體內沒有乙肝病原(HBsAg)和抗體(HBsAb)的人士可考慮接種乙型肝炎疫苗。
如果你有以下情況,則不應接種乙型肝炎疫苗:
曾對乙型肝炎疫苗有過敏
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後非常常見(≥1/10) 或常見(1/10–1/100)之反應:
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後不常見之反應(1/100–1/1,000):
罕見(1/1,000–1/10,000)或極罕見 (<10,000)的反應也有記錄,包括腦神經系統疾病,例如感覺異常、癱瘓、抽搐、腦膜炎和腦炎;血液系統疾病,例如血小板減少症;肌肉骨骼系統病,例如肌肉疼痛;等。在極罕見的情況下 (<1/10,000),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後可能會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(過敏性休克)。
在完成注射第3針疫苗後4週,可驗血檢查乙型肝炎抗體的水平(HBsAb),以確認身體是否已產生足夠的抗體(保護性水平≥10mIU / mL)而達到保護的作用。
約有5–10%的人士完成接種乙型肝炎疫苗系列後,體內乙型肝炎抗體(HBsAb)水平不達標,這可能是因為自身已感染了乙型肝炎。在此情況下,應再檢測是否已存在乙型肝炎病毒(HBsAg);如果乙型肝炎病毒(HBsAg)仍然屬陰性,才被診斷為“對疫苗無反應者”。
對疫苗無反應者(HBsAbs < 10 mIU / mL),在驗血顯示乙型肝炎病毒(HBsAg)屬陰性後,可考慮重新接種其他品牌的3劑疫苗系列。對最初的3劑疫苗系列沒有反應的人士,有30%–50%的機會在接種第二次3劑疫苗系列後能產生抗體。需重新接種疫苗者在最後一次注射該系列疫苗的1–2個月後,應再檢測乙型肝炎抗體(HBsAb)水平。
(852) 2117 3033
gratia@hk-gmc.com
星期一至星期五
上午 9:00 至 下午 14:00
下午 15:00 至 下午 18:00
星期六
上午 9:30 至 下午 13:30
星期日及公眾假期
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