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治疗痛经

痛经定义

在经期或月经前后,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、腰痛,合并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,称为“痛经”。

 

痛经程度分级

轻度:仅有小腹疼痛及腰部酸痛,疼痛程度可以忍受,无全身症状。

中度:小腹痛及腰痛难以忍受,有恶心呕吐、精神不振的表现。

重度:除了小腹痛及腰部酸痛难以忍受,还有腹泻、呕吐、四肢发冷、面部苍白、大汗淋漓,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。

 

痛经病因分类

原发性痛经:功能性痛经,是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。多见于青春期少女,由于子宫尚未发育完全,宫颈内口或宫颈管狭窄,经血流通不畅,使子宫必须加强收缩才能排出经血,子宫肌肉痉挛性收缩,导致组织缺血引起疼痛。而精神过度紧张、敏感、劳累、受寒、生活习惯突然改变等也会令子宫痉挛收缩加剧,导致痛经加重。

继发性痛经:继发于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,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、子宫腺肌症、慢性盆腔炎等。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,典型表现是月经初潮时一般不痛,但数年后出现症状,而且症状逐渐加重。

 

中医痛经辩证

虚症:不荣则痛,胞宫无充足气血濡养,经期感觉腹部绵绵作痛。
实症:不通则痛,由于瘀血、湿热、寒凝等原因,令气血循环出现障碍,局部瘀滞,令患者感觉腹痛刺痛。

 

中医治疗

中医治疗痛经十分强调辩证和辨病的结合。总原则是“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”。
对于虚症的痛经以补气、补血的方药治疗;实症痛经,则要分辨是寒症、热症、还是瘀血,再分别采取温经散寒、清热化湿、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治疗。
另外,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,经前和行经期用药以疏通气血为主,经后着重补虚。针灸有很好的标本同治作用。
方法多样,有体针、耳针、头针、电针、艾灸等方法。可以通调气血,温经散寒,通过经络来改善脏腑的状况,改善体质也可止痛。常用腰骶部的八髎穴、腹部的关元、气海,四肢的合谷、足三里等等。
 

生活调适

(一)调节情绪。避免焦虑、紧张,多做户外运动来增强体质,改善心情。
(二)身体保暖,不仅仅在寒冷的冬天,在夏天身处于空调的环境,寒从脚下起,也需注意腿部的保暖。
(三)饮食营养,避免生冷食物,尤其是行经期间。
(四)食疗,桂枝姜枣红糖汤,桂枝10g、红糖20g、大枣10枚枚,姜片适量。加水适量,水煮沸后煎煮15 分钟饮用,每天2次。此方温经散寒、活血止痛,尤其适用于虚寒性的痛经。

 

Share this post :

Share on facebook
Share on whats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