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治療痛經

痛經定義

在經期或月經前後,出現週期性的小腹疼痛、腰痛,合併嘔吐腹瀉等全身症狀,稱為“痛經”。

 

痛經程度分級

輕度:僅有小腹疼痛及腰部酸痛,疼痛程度可以忍受,無全身症狀。

中度:小腹痛及腰痛難以忍受,有惡心嘔吐、精神不振的表現。

重度:除了小腹痛及腰部酸痛難以忍受,還有腹瀉、嘔吐、四肢發冷、面部蒼白、大汗淋漓,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。

 

痛經病因分類

原發性痛經:功能性痛經,是指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病變。多見於青春期少女,由於子宮尚未發育完全,宮頸內口或宮頸管狹窄,經血流通不暢,使子宮必須加強收縮才能排出經血,子宮肌肉痙攣性收縮,導致組織缺血引起疼痛。而精神過度緊張、敏感、勞累、受寒、生活習慣突然改變等也會令子宮痙攣收縮加劇,導致痛經加重。

繼發性痛經:繼發於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,包括子宮內膜異位症、子宮腺肌症、慢性盆腔炎等。多見於生育年齡女性,典型表現是月經初潮時一般不痛,但數年後出現症狀,而且症狀逐漸加重。

 

中醫痛經辯證

虛症:不榮則痛,胞宮無充足氣血濡養,經期感覺腹部綿綿作痛。
實症:不通則痛,由於瘀血、濕熱、寒凝等原因,令氣血循環出現障礙,局部瘀滯,令患者感覺腹痛刺痛。

 

中醫治療

中醫治療痛經十分強調辯證和辨病的結合。總原則是“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”。
對於虛症的痛經以補氣、補血的方藥治療;實症痛經,則要分辨是寒症、熱症、還是瘀血,再分別採取溫經散寒、清熱化濕、活血化瘀的中藥方劑治療。
另外,根據月經週期的不同階段,經前和行經期用藥以疏通氣血為主,經後著重補虛。針灸有很好的標本同治作用。
方法多樣,有體針、耳針、頭針、電針、艾灸等方法。可以通調氣血,溫經散寒,通過經絡來改善臟腑的狀況,改善體質也可止痛。常用腰骶部的八髎穴、腹部的關元、氣海,四肢的合谷、足三里等等。

生活調適

(一)調節情緒。避免焦慮、緊張,多做戶外運動來增強體質,改善心情。
(二)身體保暖,不僅僅在寒冷的冬天,在夏天身處於空調的環境,寒從腳下起,也需注意腿部的保暖。
(三)飲食營養,避免生冷食物,尤其是行經期間。
(四)食療,桂枝姜棗紅糖湯,桂枝10g、紅糖20g、大棗10枚枚,薑片適量。加水適量,水煮沸後煎煮15 分鐘飲用,每天2次。此方溫經散寒、活血止痛,尤其適用於虛寒性的痛經。

 

Share this post :

Share on facebook
Share on whatsapp